笔迹触觉与心理-前言三
热度:3879来源:http://jinan.mofangbiji.com

笔迹触觉理论沉默多年,可谓厚积而薄发。这是一个“成熟”而“崭新”的领域。
所谓“成熟”,是指其理论框架已经比较完整,结论经得住考验,研究方向明确,技术开发风险低。
所谓“崭新”,是指这个理论体系中存在着很多空白地带有待补充,犹如一座座闪闪发光的金矿。
笔迹触觉理论的价值,不限于笔迹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。将其与其他学科(如教育、人力资源、语言和历史等)交叉融合,会有很多新的发现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,笔迹触觉理论与 IT 技术(如互联网、社交媒体、推荐引擎、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)有很多交汇之处。

例如,在实证研究方面,可以通过计算机采集笔迹数据来检验信度和效度。在应用研究方面,可以根据触觉特征为网络用户画像,分析用户的个性化需求,向其推荐商品和服务,这比基于用户行为的推荐算法,更加准确和深入。
本书中与计算机有关的内容,是我在研究过程中的粗浅心得。各位读者结合自己的专长,在阅读过程中一定会受到更多的启发,产生更丰富的联想。
人类历史上有 4 次工业革命,历次工业革命的代表技术分别是:
第一次,机械、蒸汽机;
第二次,电力、石油;
第三次,计算机、互联网、生物、核能;
第四次,人工智能、大数据等。
前三次工业革命,将人类从体力劳动解放(或者说淘汰)到脑力劳动中。而第四次工业革命,人工智能甚至代替了人脑的部分工作。工业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提高了生产效率,却使劳动力(体力与部分脑力)这种生产要素变得相对廉价,人类比任何时代都更迫切需要找到自己独特的价值。
人类历史上有 4 次教育革命,分别是:
第一次,学校和专职教师的出现,教育行为从家庭和个体转移到了集体;
第二次,文字的出现,提高了知识传播的质量,拓展了知识传播的空间;
第三次,造纸和印刷术的发明,增加了受教育的人数;
第四次,由 IT 技术而引发的新教育模式。

与工业技术的发展速度相比,教育有点跟不上节奏了。历次教育革命都依附于生产力的发展,而不是教育本身的思想理论革新。现在流行的“标准化、规模化”的教育模式,源于工业时代的生产流水线。进入 20 世纪后半叶,这种教育模式的弊端逐渐涌现,如过度地强化科学教育,淡化人文教育,割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,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。人们越来越需要“个性化、定制化”的教育替代“标准化、规模化”的教育。
在信息时代,人们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增加了很多(如学生的专业和职业),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,具有学习和利用知识的“能力”变得更为重要。
笔迹触觉理论为教育提供了更完整的人格评测技术,促使教育的重心从知识转向为能力。这有助于教育回归其基本功能,即教育的目的不是考试成绩和追逐名利,“其目的是激发儿童的生命活力、培养和发展其个性,使之成为适应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独立自主的人。”

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后,经历了几十年的高速发展,生活水平显著提高。在发展经济的目标下,不断扩大投资、刺激消费。物质文明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,既破坏了自然,也损害了人类自身,因为人类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。频繁爆发的食品、药品安全事故,一次次地冲击着人们的道德底线。著名经济趋势研究专家时寒冰说:
“一个伟大的民族必须超越物欲的局限,才能找回生活的真谛,重塑我们的价值观,唤醒根植于灵魂深处的高贵自尊,站在与世界平等对话的起点之上。”[7]触觉的发现,给我们带来了一丝曙光:“触摸是人类最古老、最重要的知觉,是最神秘的使者。触摸如同空气和阳光,供给我们生命的动作,给予我们身心的健康成长。”
笔迹触觉理论或许可以成为打开人类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,为流浪在外的心,找到一条回归精神家园的路。让我们放慢脚步,重新思考一下,幸福的含义到底是什么。

为了向更多的爱好者介绍笔迹触觉理论,本书写作风格力求“语言具体而明确,方法有可操作性,理论在生活中能够实际应用”。为了帮助没有太多笔迹学与心理学知识背景的读者能够顺畅阅读,本书补充了一些背景知识,这有助于减少知识断点,避免中断阅读。为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,本书有两种学习方式:
对于将笔迹学作为业余爱好,希望在短时间内快速地掌握实用技巧的读者,可以先阅读第 1 至 3 章,了解基本原理后,再重点阅读第 5 章,学习如何从笔迹中观察和提高能力。
对于希望深入学习笔迹学的读者,可以将本书当作一门专业课程学习。第 1 至 7 章,介绍了笔迹触觉理论的基本原理,包括空间模型、刚柔分析法、整体思维、信度和效度、与特质学说的关系、在教育中的应用、学习感悟、与计算机的结合等。第 8 章是笔迹案例,供练习实践。读者可以将前后两部分互相参照阅读,不断调整思维,提高自己的分析能力。
无论采用哪种方式,笔迹学对心理健康、自身修养、察己知人、家庭教育、工作学习、为人处世等都很有帮助。心理学兼顾“理论性和实践性”,这意味着,一方面,所学理论可以指导生活实践;另一方面,随着生活经验的增加,我们的理论水平会不断提升,并将知识逐渐内化为性格,从“学以致用”到“知行合一”。

本书的读者对象包括笔迹学爱好者、人力资源工作者、教师、家长、企业管理者、心理学爱好者、计算机研发人员等。在笔迹学爱好者中,人力资源从业者和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。他们非常乐于学习实用的人才评测技术,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难题,提升自己的职业价值。

“因材施教”是每个教师的理想,但是在传统的沟通方式中,要想准确认识所有学生的个性和能力,需要很高的时间成本。在笔迹触觉理论的框架内,教师能够与学生快速、准确和深入地沟通,提高工作效率,实现因材施教。愿笔迹触觉理论的研究成果,在教育事业中生根发芽,润物细无声。
笔迹触觉理论是一座有着无数宝藏的殿堂,我在其中寻觅,时常惊喜地摘到一些果子。令人欣喜的是,在希腊科学体系中,众多发现可以关联、汇聚、迭代和传承,而不是“猴子掰玉米”式的孤立知识点,那样便难以积累和传承。本书将为您打开这座殿堂的大门,搭设好攀登的阶梯,期待着您去探索和品味。

这本书的出版与很多人的努力是分不开的。感谢北京林业大学的蒋东辰副教授和安徽大学的蔺智挺教授,他们提出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。感谢我的学生们给予的帮助:王雨舟、陈曦、于婷、李昀莉参与编写程序;邢川平、陈思浩、朱惠、杜笑宇、赵璐参与采集数据;薛莹莹、陈俊华参与整理文献和资料;边思宇对整本书进行了校对。感谢北京西城区青少年儿童图书馆的李芳荃女士提供资料。写作占据了很多陪伴家人的时间,衷心感谢我的父母、妻子和女儿的理解与支持!
本书是我多年来研究笔迹触觉理论的一些心得,书中的字句都是一点点写成。由于经验和水平有限,一定存在很多不足与错误,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,在此表示感谢!
现在流行快餐式的阅读,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的书似乎与时代的节奏不符。但我遵从内心的声音,安静地沉下心来完成这本书。希望这部粗陋之作,能够为您带来一些不同寻常的思想体验。

联系我们
CONTACT US


扫一扫 添加微信沟通

微信号:13338600012

电话:13338600012

QQ:2528049390

地址:签名笔迹商务服务中心